常態分佈是剛開始學統計時,一定要知道的
許多的統計都要母群符合常態分佈的假設
教科書則會用投硬幣的實驗,說明大量的樣本也會有常態分佈
試著做一個程式來重現這樣的過程,視覺化地將投幣實驗結果呈現
便於理解實驗過程,也回味當時學習統計的痛苦?
程式用Claude開發,用Zeabur佈署
在萬物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原點,從原點觀察與萬物間的關係,這個關係不具方向,僅含量,不會是負數,但必然存在。
常態分佈是剛開始學統計時,一定要知道的
許多的統計都要母群符合常態分佈的假設
教科書則會用投硬幣的實驗,說明大量的樣本也會有常態分佈
試著做一個程式來重現這樣的過程,視覺化地將投幣實驗結果呈現
便於理解實驗過程,也回味當時學習統計的痛苦?
程式用Claude開發,用Zeabur佈署
當AI生成工具愈來愈普及,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——工作變快了,但心裡隱隱不安。
AI可以在五分鐘內,幫你完成一份簡報提案、撰寫社群文案,甚至整理一篇產業趨勢文章。它的速度與格式無懈可擊,連主管都驚訝:「這麼快就弄好了?」
然而,這些看似完美的答案,真的解決了什麼問題?
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論(Iceberg Theory),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永遠隱藏在水面下。真正打動人心、說服市場、改變決策的內容,從來不是表面上的字句,而是背後的洞察與脈絡。
AI的強項在於語言生成。它能讓一份原本結構混亂的文字,瞬間變得清晰易讀;能讓不熟悉專業術語的人,看起來像資深專家。但這些內容的核心,是AI想的,還是你想的?
AI幫助我們更快完成工作,但它無法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工作。
行銷企劃需要的是市場洞察,而非只是一則流暢文案;人資需要的是找到合適人才,而非只是一篇格式正確的職缺公告;產品經理需要的是定義需求,而非只是寫出功能說明。
如果AI只能幫助我們完成「做法」,卻無法回答「為什麼要做」,那麼,真正的價值從未被創造。
科技業一位產品經理分享,某次提案他用了AI生成,短短半天完成40頁簡報。主管稱讚排版美觀、邏輯清楚。但在審查會議上,投資人只問了兩個問題:
「這功能真的是用戶痛點嗎?」
「你們的競爭差異在哪裡?」
現場一片靜默。
那一刻,他意識到,自己從頭到尾都沒去問用戶,也沒驗證過市場。AI幫他做好了簡報,卻沒幫他思考問題。
AI生成內容,靠的是龐大的既有資料庫。它能告訴你現在與過去,但無法告訴你未來。
真正的策略思考,是定義未被定義的問題,是解決從未解決過的痛點。這需要觀察、假設、驗證、推翻、重組。這個過程,AI無法替代。
海明威說,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,比看得見的部分大七倍。AI只能幫我們完成那浮出的七分之一,真正需要我們去探索與創造的,始終是那隱藏的七分之六。
當我們習慣了AI帶來的「效率」後,還會願意花時間,去找出真正的問題、解決問題,甚至,創造全新的解方嗎?
第二天一早,Julian坐進「HCI理論實作」課的教室。冷氣太強,椅子太硬,空氣裡飄著投影機電風扇運轉的聲音。
他選了後排靠牆的位置,像往常一樣保持沉默。課還沒開始,螢幕上已經播放著一段無聲影片,畫面粗糙且偏灰白,一群穿制服的學生圍在桌旁寫字、畫圖,還有人在牆上貼著圖表。
幾個同學抬頭看了一眼便轉開視線。前排兩人正在滑訂餐App,一邊小聲討論著「那家義大利麵今天有折扣」。教授一邊整理講稿,一邊對著麥克風說道:
「今天我們會講解『虛擬現實適應障礙』,這段影片來源不明,大概是從某個AI研究教學單位傳出來的。影片年代久遠,現在應該沒有人研究這種老舊的課題了。」
Julian沒有說話。他的眼睛緊盯著螢幕。畫面中,一名學生舉起一張手繪圖,那圖的節點結構與變異路徑,正是他昨天夜裡在白板上畫過的「邏輯偏移網」。
教授隨口補了一句:
「總之這可能是模擬訓練過程的資料紀錄,也有說法是過時的AI演算模型錯誤。無論如何,大家看看就好,考試不會考這個。」
他笑了一下,點開簡報,繼續例行的敘述。
「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認知框架崩潰與錯誤現實重構。說白了,就是人類在超擬真環境下短暫搞混虛實的心理狀況,但這類情況很少見,一般系統都有預防機制。」
Julian沒有笑。他慢慢掏出筆記本,翻到最後一頁,寫下兩行字:
他們以為這是模擬錯誤,而我知道,這是真實洩漏。
影片持續播放著,那群人仍在畫圖、討論,像是在重建某個失衡中的世界。
Julian盯著畫面,彷彿看見那片白板不是在遠方,而是就在他眼前,無聲地呼喚。
他合上筆記本,起身。當他離開教室時,手機振動了一下。
是研究資料庫的推播通知:
「行為標記:認知抗干擾者」
「影響因果穩定指數變化:下降 0.03%」
他站在門口,盯著這行字很久。沒有微笑,也沒有悲壯,只是靜靜地看著。
隨後他把手機放進口袋,走進陽光下。街道如常,世界如舊。
但某個即將崩潰的宇宙,或許因此慢了一步。
-結束-
Julian站在圖書館二樓,一動也不動。他的腦袋思路清晰,但身體卻像沒接上訊號般僵硬。那人消失了,連同他留下的痕跡也一併抹去,就像按下鍵盤上的「復原」鍵,但被復原的卻是一個生命。
他翻開筆記本,果然前幾頁空白,鉛筆筆跡消失得連壓痕都沒有。
Julian走到那本被反向燃燒的書前——書本仍然在原處,封面完好,標題是《社會秩序與虛擬環境的行為變異》。他翻開內頁,果然一片空白。他知道書本內容真的被抹除了。
他翻到最後一頁,最角落的位置,有一行小字:
「你能看見這句話,是因為你還沒被格式化。」
Julian抿了抿嘴,告訴自己這不是恐懼的時候。他快步下樓,離開圖書館,回到學校地下室的系館機房。他有訪客卡,教授信任他,給了他獨立的登錄帳號。他打開資料庫,連上學校主機,調閱出近期異常事件紀錄:
城市能源系統出現浮動,標準誤差達 4.6%(上週為 0.2%)
街區衛星定位失準:東西方向誤差擴大至 400 公尺
校內個人識別系統自動重設次數:112 次(當日紀錄)
這些數字沒有人理會,因為都被「修復了」,系統會自動回復。但Julian知道:這不是故障,而是「世界的自我修補機制」在試圖掩蓋邏輯污染。
這個世界的物理規則,正被外部行為蠶食。
他拉開一張白板,把那些現象全部寫上去,並用不同顏色連線。他不是在找答案,而是在做一件他唯一能做的事:整理規則。
大約半小時後,白板上寫滿了錯亂的詞彙、座標與交錯的代碼邏輯。他站在那裡看了五分鐘,始終沒有說話。然後,他走向一旁機台,開啟了一個語音留言平台——這個平台不是給任何機構,而是給所有登入這個宇宙的「訪客」——也就是主宇宙使用者可能接觸的公用訊息牆。
他錄了一段話。
「你可能不在乎這裡。我懂。你覺得我們不是真的。你也許以為你只是玩個模擬副本,看看會不會觸發什麼成就。」
「但這裡會壞。不是因為我們會死,是因為你在做的每一件事,會讓這個宇宙本身錯亂。物理規則會崩潰,歷史會斷層,因果會打結。」
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。我只是一個學生。可是我不會再讓你們把這裡當作遊樂場了。」
「我會說出來。我會留下紀錄。我會讓這裡變得不能被忽視。」
他按下上傳,關掉機器。
那則訊息可能會被過濾、刪除,甚至沒有人注意到。但他知道,一定會有人看到。就像那個人說的,他是個「例外」。那麼,他就該做點例外該做的事。
-待續-
Julian保持距離,假裝繼續喝咖啡,眼睛不離那個人。
男子坐在角落,左手握著馬克杯,右手不停轉動一根空糖包。他的表情沒變,但周圍的空氣像被安靜分割了一塊,動線和聲音都變得不自然。三次,有人差點撞上他,卻像被什麼推開一樣改變方向。
Julian站起身,拿著筆電走向廁所,從另一側繞過店內柱子,切入監視死角,快速貼近牆邊觀察。他掏出手機再拍一次。畫面還是模糊,但這次出現了一條閃爍的紅線,從男子的肩膀延伸到牆後。
那不是光線,是裂縫。程式化的、邏輯外的、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干涉。
男子站起身,離開咖啡店,卻沒有付錢。Julian沒有直接追趕,而是從外面繞出,沿著街道另一頭盯住他的背影。
那人走路沒有固定節奏,像是有某種模擬器正在調整行走參數。他經過斑馬線時,紅燈亮起,但車輛卻沒有停止;接著他進入校區側門,穿過植栽牆和自動門,直接往圖書館方向走去。
Julian加快腳步。手心出汗,腦子卻異常冷靜。他從背包裡抽出筆記本,不是電子版的,是紙的。他開始畫路線、時間點、坐標點,畫出一張「世界偏移圖」。
五分鐘後,那人進了圖書館二樓。
Julian跟上去,在扶手處停下。遠處的自助借書機閃爍了一下,隨後熄滅。那人站在一排歷史類的書櫃前,隨手抽出一本書。下一秒,那本書竟開始反向燃燒——從封面往內頁褪黑,紙張慢慢還原成未印刷狀態,最後變成一堆空白紙。
Julian深吸一口氣,走向對方,站在書櫃另一端。他不想裝作意外,也沒打算逃。他只是低聲說了一句:
「你知道這樣做會讓這個世界壞掉吧?」
對方沒有回頭。
Julian又說:「你是不是覺得這裡是假的?是模擬出來給你玩幾天的副本?」
男子緩緩轉身。他的臉沒有特別異樣,但那雙眼卻像鏡子,映不出任何東西。
「你們都以為自己是真的,這才有趣啊。」男子說。
「如果我們不是真的,為什麼你還要進來跟我們說話?」
男子笑了,那笑容短得像程式跑過一段預設動畫。
「也許因為你是例外。」他說。
然後他消失了。不是瞬移,也不是離開視野——他像某段被撤銷的紀錄一樣消失了:背景沒有變動,空氣沒有變化,連他站過的書櫃也沒有任何凹痕。這就像一個指令撤回了一行代碼。
Julian站在原地,低頭看著自己手中的筆記本。剛剛記錄下的所有內容,也不見了。
但他的記憶還在。那句話還在他腦子裡重播:
「也許因為你是例外。」
-待續-
下午三點十五分,陽光從玻璃斜照進來,在地板上切出幾道影子。咖啡機低聲震動,機械運作聲與桌上的鍵盤敲擊混在一起。
Julian West坐在靠窗的位置,筆電打開,螢幕上一行字也沒寫。他不是在拖延,而是在觀察。
牆上的數位時鐘跳到 15:16,隨即又回到 15:14,接著重新跳動。他沒有表現出驚訝,只是拿起手機開啟相機。畫面一閃而過,隨即變得模糊,像隔著一層塑膠膜還沒撕掉的玻璃。
他關掉相機,把手機放回桌上,在筆電裡輸入:
異常編號 017
地點:Bug Coffee
時間:週四 15:15
現象:時鐘倒退、重複跳秒、錄影失效
備註:連續三週出現。該區域可能受入侵干擾。
他原本想學資訊工程,卻被分發到「人機認知互動系」,一個幾乎沒人知道在教什麼的系所。他過去也搞不清楚原因,直到最近,他才發現自己從這門課學到的知識,反而能解釋這些怪異現象。
門口鈴聲響起,一名男子走進店裡。他身穿銀色風衣,剪裁精準,外表不引人注意,卻過於整齊,像是照著設計圖畫出來的。
Julian不動聲色,微微調整筆電角度,用螢幕反光觀察男子的倒影。那倒影動作慢了半拍。
他記下一行字:
疑似觀察者登入(玩家)已進入場域。
男子在櫃檯前點了熱巧克力,拆開糖包,把糖倒進手掌,慢慢舔。他表情放鬆,但動作像在試驗什麼。
Julian知道這不是怪癖,而是一種測試:這個世界是否允許這種吃糖方式的存在?
他沒出聲,只開啟筆電的錄音功能,開始記錄。
-待續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