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AI生成工具愈來愈普及,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——工作變快了,但心裡隱隱不安。
AI可以在五分鐘內,幫你完成一份簡報提案、撰寫社群文案,甚至整理一篇產業趨勢文章。它的速度與格式無懈可擊,連主管都驚訝:「這麼快就弄好了?」
然而,這些看似完美的答案,真的解決了什麼問題?
AI的答案,停留在冰山上面
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論(Iceberg Theory),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永遠隱藏在水面下。真正打動人心、說服市場、改變決策的內容,從來不是表面上的字句,而是背後的洞察與脈絡。
AI的強項在於語言生成。它能讓一份原本結構混亂的文字,瞬間變得清晰易讀;能讓不熟悉專業術語的人,看起來像資深專家。但這些內容的核心,是AI想的,還是你想的?
只解決速度與形式,卻無法定義問題
AI幫助我們更快完成工作,但它無法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工作。
行銷企劃需要的是市場洞察,而非只是一則流暢文案;人資需要的是找到合適人才,而非只是一篇格式正確的職缺公告;產品經理需要的是定義需求,而非只是寫出功能說明。
如果AI只能幫助我們完成「做法」,卻無法回答「為什麼要做」,那麼,真正的價值從未被創造。
一個看似成功的失敗案例
科技業一位產品經理分享,某次提案他用了AI生成,短短半天完成40頁簡報。主管稱讚排版美觀、邏輯清楚。但在審查會議上,投資人只問了兩個問題:
「這功能真的是用戶痛點嗎?」
「你們的競爭差異在哪裡?」
現場一片靜默。
那一刻,他意識到,自己從頭到尾都沒去問用戶,也沒驗證過市場。AI幫他做好了簡報,卻沒幫他思考問題。
AI的知識來自過去,創新的答案來自未來
AI生成內容,靠的是龐大的既有資料庫。它能告訴你現在與過去,但無法告訴你未來。
真正的策略思考,是定義未被定義的問題,是解決從未解決過的痛點。這需要觀察、假設、驗證、推翻、重組。這個過程,AI無法替代。
海明威說,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,比看得見的部分大七倍。AI只能幫我們完成那浮出的七分之一,真正需要我們去探索與創造的,始終是那隱藏的七分之六。
當我們習慣了AI帶來的「效率」後,還會願意花時間,去找出真正的問題、解決問題,甚至,創造全新的解方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